針灸申遺成功釀中醫醫療器械發展良機
12月2日訊 11月24日,國家中醫藥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并通過將中國的申報項目“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針灸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成為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申遺不是目的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表示:“這個項目的成功申報是對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認可,對進一步促進“中醫針灸”這一寶貴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提高國際社會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和認識,增進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保護文化多樣性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2006年,針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9月我國將“中醫”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因申報規則的具體要求,2009年10月改為“中醫針灸”申報。
今年5月,該項目通過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附屬機構評審,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將“中醫針灸”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不能把針灸看作一個簡單扎針的治病技術。”與會專家指出,針灸之所以是國粹并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它代表了一種與西方現代醫學完全不同的醫學理論和對人體、自然的認知體系。
改變被忽視的命運
一說到“遺產”,人們自然會聯想到“瀕危”,對于中醫針灸申遺,針灸界內部也有這樣的疑惑:針灸并沒有瀕危,為何申遺?
吳剛解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兩大類:一是瀕危、亟待搶救的項目,二是歷史悠久、具有民族特性的優秀項目。中醫針灸申遺屬于后者。
“我是做針灸理論研究的,但是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在國內究竟有多少同行。”黃龍祥感嘆。
據介紹,雖然中醫針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使用,但隨著現代科技和醫學的普及,中醫針灸理論及其文化內涵卻逐漸被忽略和淡化,某些需長期實踐體驗才能掌握的特色技法面臨失傳的危險。
“怎樣使中醫針灸在傳播過程中把精髓的東西和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很好地保存下來,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指出。王國強表示,近年來,我國制定了多項政策和措施,大力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和創新。
據了解,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通過開展“中醫針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內容研究,探索不同的傳承模式,完善中醫針灸的傳承機制,多渠道加強中醫藥宣傳,強化對中醫針灸文化遺產的保障力度。
市場未獲滿足
“申報成功不是目的,為的是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申遺成功也是中醫針灸獲得更好發展的良機。”王國強說。
雖然有此良機,但仍有諸多問題擺在面前:一方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的引入,針灸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內容,如電針療法、激光針灸、穴位注射、腧穴藥物貼敷、腧穴磁療、腧穴紅外輻射等,這些治療方法的配合使用,提高了針灸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針灸的傳統技法和經絡腧穴相關的治療方法已越來越少地被現代針灸醫生所運用,各種散落在民間的家傳針刺技法、絕技也大多后繼乏人,瀕臨失傳、絕跡的危險.。
同時,針灸的生理機制尚未被闡明,迫切需要科學規范地闡明針刺操作規范,包括針刺是否能產生效應、產生何種效應以及效應的大小,針刺刺激方式、針刺部位及刺激量與集體功能狀態的相關性等。
“針灸需要標準化、規范化。”專家表示。
一個好消息是:近年來,我國相繼啟動的中國針灸穴典研究、《腧穴主治》國家標準制定和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等標準研究和制定項目取得了一定進展。截至目前,我國已制定頒布了23項針灸國家標準,其中包括《針灸技術操作規范耳針》等18項針灸技術操作規范、《腧穴定位人體測量方法》等2項腧穴定位相關基礎標準以及《針灸針》。目前,還有6項針灸國家標準在報批過程中,有望在明年正式頒布。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所長朱兵認為:一方面,我們要把傳統中的精華提取出來,傳承好;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有價值的創新也應積極鼓勵,例如家用針灸儀器的研發和推廣。
據悉,目前,國內生產中醫診療器械的企業稀少,企業規模偏小,所生產的中醫診療設備一般功能較單一,且良莠不齊,并不能完全滿足臨床需求。
目前國內一些上市公司對中醫醫療器械的市場空白表示出興趣,如魚躍醫療去年收購了一家專業從事中醫器械產品、專業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看中的正是該公司擁有的具有國家專利的SDZ系列電子針灸儀、針灸針等產品。

相關閱讀
- 6月1日起,大批醫療器械實名制2024-06-04
- 兩會代表發聲,支持國產高端醫療器械2024-03-08
- 國家醫保局:鼓勵新技術、器械進醫保2023-12-21
- 展會通知 | 2023第49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山東)博覽會2023-09-07
- 剛剛!國家開會:鼓勵創新醫療器械上市2023-07-06